优质小说网

第23章 黄河远上白云间(九)

十月初一。

灵州,或称灵武。

郑守义是陇右道行军大总管。

魏东城是副大总管,新任灵武节度使即朔方节度使。

行军大总管,常见于唐初,为战区军政最高长官,军政一把抓,权力极大。似李卫公、侯君集、苏定方、薛仁贵薛礼等出征,都是挂某某道行军大总管。

但行军大总管是临时差遣,有事则设,事罢则撤。后来边疆情况变化,临时派遣的行军大总管不能有效应对战事,遂逐步让位于常设的节度使。

多说一句,大唐的这个道,比较玄幻。

初见于贞观年间。

为什么说他玄幻?

比如河北道吧,塞内部分比较清晰,大概就是后世河北省这一片,但是塞外部分就比较虎。反正按大唐的话说,整个东北,直到后世的外兴安岭,都是河北道的地盘。

又比如这个陇右道,东头这边,主要是后世甘肃、宁夏一带,但是向西是个大开口,整个后世的新疆,外加西藏一部、外蒙一部以及,怎么说的,以及向西几乎整个中亚,都是陇右道。

实际管得细不细先不说,反正按大唐的法理,那就都是大唐的地盘。

大唐二次开国,李枢密重新启用这个官职,郑守义也算是复古了一把。

当然,如今郑守义这个陇右道行军大总管还比较虚,法理上的陇右道,比如凉州、鄯州都跟他没关系,反正灵武是关内道的地盘也没啥好说的。

至于最后能不能坐实,就看郑大总管的手段了。

为了打河西,李老三这算是下了血本。

李承嗣这把栽得跟头大呀,不但把自己送走,起家的本钱也赔个底掉。

右神武军的前身是怀远军,主力为幽燕男儿、山北子弟构成,是李承嗣几十年筛选所得的精英。一战折损大半,这可不是补些人手就能恢复的。

元气大伤,右神武军能否东山再起,也看努力也看命了。

来前,李老三曾提出让右神武军回幽州整训补充,然后去山北待两年养一养。军士家眷大多还在幽州,有些就在山北,重新补充幽燕儿郎、山北子弟,再感受一下家的温暖,说不定就还能行。

一支强军,唐王也不想给他废了。

郑守义大总管则别有计较,想看看能否挑些可用之才,奶自己一口。

唐王也不拦他,只说让郑大总管亲自看过再定。

等真见了李有银等人,郑大总管登时就死了这条心。

从这些老兵的眼神里,老屠子看到这帮孙子还有骄傲,并非能够轻易拿捏。尤其上上下下的那种防备与警惕,就明目张胆地把他郑某人当贼防,实在是让人十分无语。

真是李承嗣的好兵啊。

那就滚回幽州去吧,还能省点粮食。

那就滚回去罢,看李老三怎么收拾你们。

其实用脚趾甲想也知道,无非两条路。

若肯听话,补充了人员,休整整训一番,就调到中原前线亲自带一带,这就成了他李老三的人。

若不肯听话,那就军号保留,人则直接拆散了算。彻底洗一遍,这就还是他李老三的人。

都是兵头,是不知道谁啊。

右神武军很果决,得令后只五天就打包完毕上马走人,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郑大总管立在城头,目送将士行远,暗叹,可惜了李承嗣带的好兵。

啧啧,孤军转战数千里,在主将身死的情况下还能退回来……

哪怕是残兵,那也难能可贵了。

可惜,终究是有缘无份呐。

可恨爷爷还不是枢密使啊!

……

灵州有塞上江南之称,汉、唐以来,中央都在这里落力经营。治下所开灌渠四通八达,盛时产粮可活百万人口。

天宝末年,李亨那个草包能咸鱼翻身,灵武出力不小。

可惜,凋零已久。

魏东城抵达时,灵州六县膏腴之地在籍仅区区六七万口。

幸亏水利底子好,地力足,今年得粟、麦、稻及杂粮二百余万石,官仓收粮近九十万石。新粮入库,又有后方转运所得,仓储也算丰足。

不过,如今来了三万大军,人吃马嚼的就很紧巴。

为了明春能够动兵,还得继续运粮不停。

粮!

粮!

粮!

命相连呐。

既然魏东城是灵武的节度使,这些杂事郑大总管全都推个干净。

整顿练兵这些事务,也都有老兄弟带着儿郎们干。

于是老屠子借口安排出征诸事跑来天德军。

运粮?嘿嘿也不必都运到灵州,亦可在天德军囤积部分。

此次西征,到底是走哪条路,郑大总管其实还没拿定主意。这事儿跟魏东城说不着,他得跟宋节度聊一聊。

然后可以再借口视察畜牲马匹,去中城会一会萨仁那过年。

完美。

十月末,寒风呼啸,草木枯黄,一片萧瑟之感。但是郑大总管驾到,宋节度不畏风霜不畏雨雪,依旧是出迎十余里。

宋将军心里热呐。

西征先胜后败,他最担心的就是朝廷没了勇气西进。

嗯,现在确实是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大唐朝廷了。

唐军正在河上与伪梁决生死,将这边角之地放一放也完全合情合理。

而宋将军怕的就是这个。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有些事一旦放下,开始或者说暂缓,可是久而久之便可能成了永久。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虚弱,安西、河西告急,当时朝廷就是如此,说什么力有不逮,主张放弃,待养足力气再王者归来。郭令公倒是目光如炬,就怕事情放凉了,把亲侄子派去安西戍守,希望能给大唐留个念想。

最终怎样?

浑浑噩噩几十年,唐蕃会盟,大唐彻底放弃河西。

安西满城白发兵,终其一生等不到大唐王旗。

好不容易张义潮趁吐蕃内乱起事,西自北庭,东至甘、凉,河西重归汉土,而朝廷又干了什么?

反正宋瑶看到的,是回鹘受青睐,嗢末得扶持,而归义军则是迭遭内乱,困于沙、瓜二州。

最后嗢末据凉州,回鹘占甘州,龙家取肃州,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再次崩坏。

其实,这次主要就是李承嗣中了流矢,致军心不稳。

收拾草原,最麻烦的是胡儿来去如风,让你有力没处使,最终被拖疲拖垮。如今回鹘人修了删丹城,等于生根于此,多少家当在城里,他还跑么?

至少这次宋瑶看他们是舍不得跑。

真是善哉。

善哉!

嗢末这帮混蛋其实更像吐蕃,但是他们距离灵武近呐。又不可能天天聚兵,还是要分家放牧过日子的,人多也没什么用。

等开春,大兵扫荡过去,还不是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焉耆龙家这回半道杀出来,着实有点出乎宋瑶的预料。这帮货早被回鹘人捶得胆寒,天兵讨回鹘,狗日地不说喜迎王师,反而想给王师插上两刀。

丢你个老母,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想想队后一段路走得凄惶,宋瑶将军真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啊。

趁归义军这轮热闹还没凉透,趁蕃贼衰退、诸胡势弱,尽快恢复河西,这是有大利的事。若迁延时日,再来一个胡儿雄主,可真就麻烦啦。

问题是,这些只是宋瑶之所想,未必是朝廷诸公之所想。

尽管诸枢密都是武人出身,唐王等也是经营塞外起家,但人家经营的是东北,是辽西、辽东,跟河西隔着千里万里呢。

对于幽州来说,只要山北诸胡安分,河西闹翻了天,对人家有啥影响?

苦也是苦他们这些西北汉子。

比如这老屠子心黑手狠,宋将军勾搭多次,人家还不是不肯。

唐王倒是来西城转了一圈,回头就跟朱梁死磕去了。

好不容易来个有心开拓的李承嗣,还他妈运乖死了……

魏东城一看就是守成之人,没有开拓之心。

宋瑶宋大帅能不纠结么。

从甘州逃回来,宋瑶是一刻不敢耽搁,行文给枢密院力陈西进的必要。

奶奶地,爷爷如今也是枢密呀,在枢密院也是能说话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优质小说网【uztxt.com】第一时间更新《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