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正屋)。”所谓太祖之庙,即始祖之庙,以周天子来说,即后稷之庙。周天子的七亩是后稷、文王、武王三庙和四亲庙。四亲就是祢(父)、祖、曾祖、高祖四代亲。加起来就是七庙。祧,就是从宗庙中迁去神主。始祖庙永远不迁,叫百世不祧之祖。至于其他远祖的庙,就要根据他们与在位天子血统的远近而依次迁去神主,藏于祧庙。天子的始祖庙叫太庙。春秋周公庙也称太庙。后来各个朝代皇帝的始祖庙都称太庙。
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奇数为昭,偶数为穆,第一代第三代第五代为昭,第二代第四代第六代为穆,区分昭穆有专官负责,官名为小宗伯、小史。此处所谓“庙”者,指神主、神位、木主、神牌、牌位、灵位、灵牌、灵主……
到秦代,仍然是“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代,“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后代仍有遗风,湖塘卢庄徐祠,明代正德元年(1506)创祠,建在始祖墓左,左祠右墓。)《汉书·文翁传》,“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文翁是西汉景帝后元年间(前143-141)蜀郡太守,兴学育人,业绩昭然,蜀人感之,于成都立祠纪念。这是见之于文献历史最早的众姓纪念的先贤祠。东汉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宋糜豹将无锡梅里泰伯旧宅改为祠庙,即泰伯庙。同时在苏州阊门外建至德庙。
北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官即王公大臣贵人,师者“天地君亲师”之师,是儒家之师,学校的老师。过去秀才才能当塾师,书院之师都是著名学者,大多数有功名,有些是告退的官员都是举人进士之类。明嘉靖(1522-1566)以前,“庶人无庙”,也就是百姓平民没有合法的祭祖的礼堂。
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称:“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制,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申之情,……乞召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召天下臣工立家庙。”于是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可见,江南民间宗祠多建于夏言上疏以后。以前多为先贤名宦之祠,民间多建在墓所的“看坟屋”。
type')!=2≈ap;≈ap;hapter')≈lt;≈gt;
docunrite('');
}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优质小说网【uztxt.com】第一时间更新《炊事兵的故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