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扛着,大病拖着。 这就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最为真实的现状。 也是这个时代平均寿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小树学医的初衷,也从侧面反应了他仁孝的品性。 赵麟对这个孩子很是赞赏。 二哥赵兴想必也是如此。 他的济世堂招收学徒,一向以谨慎,严格着称。 否则,也不会这么多年,才只招收四个。 在他看来,学医,不像学其他技艺。 首先,学医者需要有一颗至纯至善的仁心。 而后,就是才智,心性。 学习医术,也许不要求像考科举那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读写却是最为基本的。 像黄大壮,其他都过关,可最后却栽在了识字,读书上。 二哥赵兴若有深意的看着眼前少年:“小树,学医很苦的,两更睡,五更起,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还要干杂活,受责骂。你可想好了?” 赵小树认真,且坚定点了点头:“兴叔,我想好了。其实,就算您不来喊我,我也等家宴结束来找您的。” “哈哈,好,好,这点比你爹强,也比你娘强。”赵兴闻言,罕见地大笑起来,看得出他对这个少年很是喜爱。 “好,一会家宴结束,你回家收拾一下,下午就跟着我回镇上,从今天起,你就是济世堂的学徒了。” 大伯,大堂哥夫妇俩听到这声允诺,顿时红了眼眶。 “小树,还不给你兴叔磕头感谢。” 那少年闻言,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认认真真的磕了三个头。 “哈哈,起来吧,起来吧。各个行业,都忌讳亲族间拜师,咱们医术也不例外。”赵兴扶起赵小树后,便道:“等你过了学徒期,我介绍济世堂坐馆孙大夫,收你为徒。” 屋外的老太太,大娘听到屋中的喧闹后,也走了进来。 得知小树成为了济世堂的学徒后,也都是颇为激动。 “这老话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小树学医有成,咱济世堂又能多上一个大夫了。” “谁说不是呢,那还得兴哥儿严加管教小树才行,好让他早点能为咱济世堂出力。” 赵小树成为医馆学徒这件事,也让家宴的气氛,更为融洽。 家宴结束,当赵小树拿着行李,坐上回镇的骡车时,大娘,大堂嫂哭红了眼睛,嘱咐了一遍又一遍。 无非就是到了镇上,好好跟着兴叔学医,照顾好自己云云。 一家子人一直送到了村头,这才停下。 这让赵麟不由一笑,这大堂嫂一家还真是夸张,这又不是赶赴千里之外的京城科考? 赵岗距镇上的路途,也就半个时辰而已,来去都很方便。 正当他感慨大伯一家子过于夸张时,却被接下来的一幕给惊到了。 只见大堂嫂走起路,已是飘飘然,见人都主动打起招呼。 “哎呀,兴弟这不是带小树去济世堂做学徒了吗?我们去送了一下。” 众多左邻右舍少不了羡慕地奉承一番,这无疑更让大堂嫂扬眉吐气了,拉着人絮絮叨叨,又是半天。 不用想,用不了一个时辰,整个赵岗都得知道她儿子去医馆做学徒的事。 一旁的大伯大娘虽没说什么,但脸上的骄傲和笑容却是掩饰不住,腰杆也比平时挺的直了。 看着这一幕,赵麟突然心血来潮,灵感爆发,匆匆回到了家。 以“亲善”为题意,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 在他写文章的时候,老太太和二堂嫂秋兰则收拾着院子。 与那个性子泼辣,粗线条的大孙媳妇相比,老太太还是更喜欢这个性格娴静,明事理的孙媳妇。 “旺家媳妇,小冬五岁了吧?” “是的,祖母。小冬五岁三个月了。” “那该上学了,麟哥儿三岁就蒙学了。” “祖母,麟弟那是文曲星下凡,小冬怎么能比得了呢?” “不,我看小冬这孩子也是读书的苗子。前天小树就教他一遍儿歌,他到今天还记着呢,和麟哥儿小时候一样聪明。” 老太太说起那五岁的曾孙,颇为大气道:“送私塾吧,别耽搁了,束修的事不用担心,我来出。” 秋兰听到这句话,眼神中充满了感动。 哪怕是村里的私塾,一年也得七八钱的银子的束修。 一般人家,大都在丰收之年,才有余钱让孩子上一两年学,识几个字。 她丈夫赵旺虽有一门上好的泥瓦匠手艺,但收入却不稳定。 她本想再积攒点钱,等孩子八岁了再送进私塾。 但今天侄儿赵小树成为了济世堂学徒,一下子激起了她的攀比心。 她来此就是想向老太太借点钱,把儿子送入村中的私塾。 谁知还没等她说,老太太就猜到了她的想法,还表示愿意出曾孙的束修,这怎能不让她感动? “祖母……” 一时间竟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老太太看着这个孙媳妇笑道:“好了,读书是好事,后辈若是读书的料,咱们就算少吃一顿饭,也得供应。” “裕镇蔡氏为何能兴盛五六百年?还不是因为读书人不断。听祖母的,等过了中秋就把小冬送私塾。” 年轻妇人秋兰点了点头:“好,那一切都听祖母的。” 狭小简陋的书房内,赵麟看着刚完工的文章很是满意。 也不知是因为融合原身记忆的缘故,还是什么,他发现书写的字体,又有了质的进步。 在他看来,这也许是因为他前世也浸淫书法多年。 穿越后,又融合了原主的记忆,这才让他的书法更上一层楼,有了长足的进步吧。 说起书画能力,他的脑海里瞬间涌现出一个人。 原主在书画方面的启蒙师父。 就是村北头岗坡上的疯道人。 谁也不知道他的来历,更不知道他姓什名谁? 大家只记得这个疯疯癫癫,手脚都有残疾的人,八年前流浪到此。 当时,他疾病缠身,眼看就要死掉,还是他二哥赵兴救治了他。 自此他就在村中那个废旧道观里住了下来。 闲暇时,就用他仅剩的左手,雕塑了不少等身的泥像。 这些泥像大都是九天神佛,传说中的神仙之流。 上了颜色之后,一个个栩栩如生。 再加上其能测字,看面相。 在他的操持下,这座本来废旧不知多少年的道观,竟逐渐延续上了香火。 自此,疯道人的名号,也逐渐传遍了十里八乡,方圆数十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优质小说网【uztxt.com】第一时间更新《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