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一行离京返乡走的是官道。古代的交通网虽然跟后世相比是望尘莫及,但也存在,即把京师和全国各地大部分主要城市、重要城市连接起来的官道。走官道有很多好处,一是平坦宽阔好走,二是安全,官道是全国最忙碌的道路,沿途城镇众多,就算在荒郊野外也有集镇、客栈、驿站,只要不是运气太差或手里银子不够,走官道走得风餐露宿的可能性不大。 </p>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p>
三辆马车五匹马组成的车队里,理所当然地是夏华座驾的双驾马车上,一路书声琅琅。 </p>
还有半年多,夏华就要参加院试了,他必须抓紧时间温习功课、读书备考,在京城的四个多月里他基本上没看书,一直忙着写书赚钱,如今,他的重心要转移到学业上了。回家路上的时间不能浪费,为此,夏华改变了自己的生物钟,前半夜在住宿处写书,后半夜睡觉,白天一边坐车赶路一边读书,读累了、读困了就在车上补觉。 </p>
古人读书先从小时启蒙开始,一般是四到六岁,夏华原身就是六岁开蒙的,已经读书九年。关于开蒙,有的是家中长辈教授孩子,有的会送到学堂私塾请先生教导,有钱有势的人家则会把有名的先生雇聘到家里给宗族子弟们授课,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是古代蒙学三大读物,学完了,就要开始学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后接着学“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把四书五经都学完,学生也差不多十四五岁了,可以去参加科考了。 </p>
这个学习过程分为两种,一是从启蒙到进考场一路都有先生手把手地指点教导,二是在先生那里初步学会、由先生讲解几遍、学得半懂不懂,然后回家自学钻研。第一种得有钱,毕竟让先生持续教上十年八年的费用可是不菲的。夏华属于第二种,他读书九年,前四五年是在镇上一家学堂里学的,后四五年因为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了,只能抱着书回家自学钻研。 </p>
四书五经一共九本书,在后世很多人看来,十年寒窗把区区九本**全背熟是不难的,死记硬背也能做到,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九本书只是基础,想要在科举上有所作为,只读这九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的书多着呢,古代文化人喜欢著书立说,几千年留下无数典籍,比如《春秋》,学完《春秋》,还要学对《春秋》进行注释、补充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书,经史子集四大类,虽然儒学是主流,但《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道家法家经典最好也要涉猎,史学的书籍就更多了,最起码要把《史记》学会,更别说《史记》只是二十四史之一(现在是二十三史,因为没有《明史》),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地引经据典,写策论时才会有理有据。 </p>
说到写文章,除了会写八股文这种比专业论文还费劲的文体外,还要会写诗,无论是考秀才、举人还是考贡士、进士,都是要考写诗的而且非常严格,讲究典故运用、追求意境,可不是后世人编的只求押韵顺口的打油诗能比的,所以还要对诗词歌赋有越深越好的钻研。 </p>
再说科举考试,分为五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p>
童试,即在地方举行的县试和府试的合称,通过了县试和府试,就不再是白身,而是童生,意味着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具备基本文化知识和文学能力,是读书人的第一个标签,但很多读书人考了大半辈子,从朝气蓬勃的黄口小儿考到行将就木的白发老者,还只是童生。最夸张的是,历史上还出现过多位百岁考生,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黄章、乾隆年间的谢启祚、道光年间的陆云从、李炜、余会来,这几位一百多岁的老爷爷,颤颤巍巍地从老家出发一路跋涉几千里进京赶考,简直就是感动中国,搞得皇帝都看着不忍心,破格赏了他们一个功名。 </p>
院试,是童生在府城或州城的贡院参加的考试,考中了就是生员,通称秀才。考中了这一级,就算脱离平民阶层,进入“士”阶层了。如果在县试、府试、院试里都考了第一名,就会得到“小三元”的殊荣。秀才不再是普通的读书人,身上开始有功名的光环,能享受到一些普通读书人没有的特权,比如免除徭役、见到县太爷不用下跪、遇事可直接禀见县太爷、打官司时不会被随便用刑等。秀才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廪生,官府每个月都会给他们发钱粮,算是一种特殊津贴。 </p>
乡试,又称秋闱、大比,每三年全国统一举行一次,各省考生到省城考试,共有三场,在八月初举行,考中了就是举人,也叫孝廉。朝廷规定每年全国录取多少举人,各省按人口多少,少者数十人,多者一百几十人,全国总共录取一千多人。考中举人就有了出仕做官的资格。这是读书人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考前是秀才,考后如果中了,是举人,两者可谓有着天壤之别。秀才只是拥有一些政治、经济、身份、社会地位上的少许特权,但不是官员,不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举人才是。对秀才,底层老百姓会很尊敬,但社会地位稍高的人其实是看不上的,秀才和举人的区别从人们的称呼上就能看出,秀才是“穷酸秀才”、“落第秀才”,举人则是“举人老爷”。举人第一名即省第一名称为解元,唐伯虎就是乡试第一的“唐解元”。 </p>
会试,又称春闱、礼闱,在乡试后次年二月九日至十五日举行,举行地点是京城礼部,全国各地的考生必须统一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就是俗称的“上京赶考”,每次录取三百多人,考中了就是贡士。举人一般只能在地方当官,贡士可在地方当级别更高的官或在京城当京官。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p>
殿试,这是最后一次考试,也是级别最高的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考中了就是进士,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所以考生在通过殿试后就有资格被称为“天子门生”,在皇帝面前自称“学生”。前三名列为第一甲,赐予进士及第,正是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若干人,赐予进士出身,第三甲也若干人,赐予同进士出身。考上进士后,大好锦绣前程就摆在面前,封侯拜相就有希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第一,先后当了解元、会元、状元,就会得到“大三元”的殊荣。 </p>
科举制持续一千二百多年间,荣获“大三元”的只有21人,包括17位文状元和4位武状元,荣获“六首”“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的,历史上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的黄观,二是清朝的钱棨,都是一代神人。 </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优质小说网【uztxt.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