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大宝,你也别埋汰,你小子本来就大字识不了一箩筐,也就这,小宝叔才能把你送煤矿里掏黑煤子偷着练手艺。”
大宝见我也跟着挤兑他,脚下朝边上隆起的一处土堆一踢,嘴里小声咕隆着:“你小子,刚我还救了你一命,现在倒好,帮着老头儿那拨数落我。”话未说完,那踢出的脚下砰一声打在了硬物上,“哎呦”一句,大宝身子躬着躺倒在了地上。后一秒只得双手捂着鞋尖,口中不住他娘他娘的呻吟喊着。我这近身一看,这可好,大宝那踢的哪是什么山土堆子,刚那一下,他可没少出力,那土堆被外力一碰,外层风蚀的土渣子一下就裂开剥落,瞧那土堆里,好像半包裹着一块有造型的青色石头,我蹲下身掰开了边上覆盖着的一些土渣,一方汉白玉石刻显露了出来,看那模样,是一尊蕃人石刻,下半身塌陷在了土层里,只留下上半身很小的一截隆起在地表,只是年月久了,风沙土石掩盖了它原有的面目,要是没大宝适才那舍身一脚,我们还真就以为只是山里一松土堆子。
我看这汉白玉石造型厚重简朴,虽然只露出了小半身,可是看着比例,却不难猜测它的高大形体,解析这雕刻技法,更讲究注重写实,离巧于拙,采用的是古时候多用的石刻减地技法,线条上圆润流畅,细徽处精雕细琢,甚至在蕃人耳部轮廓上雕刻出若隐若现的耳脉、这样的石雕并不多见,也并不陌生,正该是自古以来天下王侯的皇陵神道“石像生”。
九爷爷一听闻,便自抚了一把,说道:“这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外围安设的石刻,又别称“翁仲”,是封建皇王之权的仪卫缩影,在古代,凡是普天大典的隆恩时候,除去文武百官和军事仪仗罗列两侧,还会伴有人工驯服的狮虎,大象等动物囚禁于铁笼,放置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直至皇帝“大行归天”,也沿用了相同的排场,所以就改制在皇王之陵的神道前设置了以汉白玉石雕刻的石像生。这个制度始于秦汉时期,自那以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根据身份和地位,在数量以及取象上有不同之分。”
我给地上的大宝扶了一把,和九爷爷对眼下的发现做了一个推论。随后拿出之前使用的罗盘分辨了一下我们所在的位置,按道理,我们被龙亭溪地下河床冲走,一路过来该是背道而行,本是该离官山越远,可这地底溶洞七荤八素难以把握,却是直接逛出了那龙亭溪的范围面积。看这天顶出口所在的山体,南对周宁县城,在县城左右两翼,皆有白云山支峰耸峙,天然屏障和对景应有尽有,望眼镜眺望,东西两侧又有两座大山迤逦延展,两山天然的豁口中间,便是脚下所在。结合先祖遗留手札图文的空间界面理解,我发现这天工人巧的完美结合与之风水格局,恰巧便是我们找寻的官山路口所在。
话说回来,也别小瞧这一蕃人石刻,据我所知,石像生除了驱邪镇墓以外,更直接的体现了墓主的身份等级和地位。北宋时期,王陵皇陵外围统称神道,按照级别分配,分有四对,八对,十二对,十六对石像生四个等级。享有四对,八对石像生配置的乃为三省六部的中枢要员,十二对石像生的,便是一些王侯将相,封疆大吏。而最终的十六对,便是帝王之殊荣。按照北宋可取的石像生制度,该有望柱一对,象与象奴一对,瑞禽浮雕一对,角端一对,文臣武将,马与马倌,虎,羊各两对,这些建制在各个等级中不尽相同,而唯独一种石刻只存在于皇陵之中,那便是四海朝奉的“蕃部客使”石刻,有句老话说得好,“这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蕃部客使石刻的存在便彰显了天下归我的君威,所以这石刻的发现,除了让我反应到身在官山范围内,更应验了我们之前推测官山之上建有北宋皇陵的猜想。
而脚下不巧,便是我们要找的官山入口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优质小说网【uztxt.com】第一时间更新《入地三丈》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