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知夏最小的儿子李旦继承皇位,大权掌握在南知夏的手中。
    作为南知夏最小的儿子,李旦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没有任何希望得到皇位。
    从小李治就拿李弘和李贤做榜样教导他,所以他的表现一直很好,而且他也认定大哥和二哥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帝王接班人。
    但哥哥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自己居然成了皇帝。
    不过李旦还是很聪明的,他深刻地认识到前面三位哥哥失败的经验教训,知道天底下最不能侵犯的就是母亲的权威。
    所以在继位之后的叙述了南知夏与李治之间乱伦的行为,这还不算,还说南知夏包藏祸心,狐媚惑主,毒死自己的母亲和丈夫等等,总之,将南知夏说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
    南知夏:你们说说,怎样平息李敬业的叛乱?大臣:好一个骆宾王,居然敢这样评价现在的太后,这要是被太后抓到了不活剥了他,他就捡便宜了裴炎:太后,依微臣之见,那李敬业虽是李的孙子,但只是一名纨绔子弟,根本没有多大本事,而他们聚集起来的所谓十万精兵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太后派兵镇压,肯定能将其歼灭。
    大臣:回太后,叛兵打的旗号是请太后退出朝政,依臣之见只要太后您回到后宫颐养天年,请皇上回来主持朝政,这场叛乱必将不攻自破。
    大臣:这位仁兄胆子更大,还好太后现在急着平乱,否则还不当场凌迟。
    南知夏:哼,哀家问你们怎样剿灭叛军,没让你们在这里评论哀家。
    南知夏的话让大殿中再次出现一阵沉默,谁都明白太后绝对不可能这么容易退居二线,更何况在出现叛乱的时候。
    这些大臣虽然可恶,但也不能不用。
    南知夏见到宰相裴炎支持自己,心里总算平静了很多。
    现在很多开国武将已经是老的老,死的死。
    在南知夏看来,想要平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坐在上面思考这些问题,站在朝堂上的大臣们可没有她这些心思,生怕因刚才那位多嘴的大臣而牵连自己,所以谁也不敢再乱说话。
    裴炎:太后,现在叛军已经在扬州站稳脚跟,如果再不发兵讨伐,恐怕就更难对付了。
    南知夏:那裴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裴炎:臣认为,必须派李孝逸为大将军,立刻率兵南下,对以李敬业为首的叛军进行围剿。
    南知夏:李孝逸?传旨,命李孝逸带三十万精兵讨伐叛军。
    下朝之后,南知夏还是心烦意乱,虽然已经采取了平乱措施,但这毕竟是她在军事方面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如果成功了什么都好说,可是如果失败了,事情就麻烦了。
    这倒不是她不相信李孝逸的能力,而是这件事情关系着她的未来。
    在李孝逸出兵讨伐叛军的这段时间里,南知夏依旧顶着巨大的压力。
    朝中那些言官不是说李孝逸出兵不作为,要求太后再派其他将领,就是声讨南知夏,要她让权,总之,现在的朝堂已经乱了,这些事情实在让南知夏头疼。
    不过还好,李孝逸毕竟不是一般的将领,出兵一个月后,叛军到达归化(南京),李孝逸就在归化与李敬业的叛军对阵。
    如果李敬业的军队完全是精兵良将的话,还有资本与李孝逸对阵一番,不过可惜,李敬业所带领的军队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虽然人数不少,但哪里能抵挡住朝廷的正规军队。
    所以只用了三天的时间,李孝逸就全歼叛军,并将李敬业兄弟、骆宾王、唐之奇、薛仲璋和魏思温等人全部擒住。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南知夏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
    这是她掌权之后第一次独自用兵,并取得了胜利。
    这次军事上的胜利让南知夏再一次感受到权力游戏的刺激和满足感。
    除此之外,南知夏还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那就是薛仲璋被抓了。
    说实话,这个薛仲璋本人虽然野心勃勃,但并没有太大的本事。
    这一点从他跟随李敬业等人一起造反就可以看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