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接着说,“怎么办呢?得找个穴位,给它来个‘透心凉’!
    在古代啊,这穴位叫‘手厥阴之所入’,听起来是不是挺玄乎的?其实,放到现代,它就是咱们的手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中冲穴!”
    想象一下,中冲穴就像是你手指上的“灭火器”
    ,一按下去,那股子热气就“嗖”
    地一下被灭了。
    所以,岐伯老爷爷建议,子午年那会儿,要是感觉心里火烧火燎的,不妨找个安全的地方,拿出你的银针(当然啦,现在咱们可以用针灸针,安全第一!
    ),对着中冲穴轻轻一扎,嘿,那叫一个舒坦!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笑话。
    有一天,小明问他的中医爷爷:“爷爷,子午年要是少阴不退位,是不是得吃一副‘退火大餐’啊?”
    爷爷一愣,然后哈哈大笑:“你这小子,还退火大餐呢,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调和,不是硬碰硬。
    不过,要是真说吃什么能降火,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个食疗方子,比如绿豆汤,清热解毒,就像是给身体喝了一杯冰镇可乐!”
    说到绿豆汤,那可是夏天的解暑神器啊!
    做法也简单,就是把绿豆洗干净,加水煮,煮到绿豆开花,加点冰糖,一碗清甜爽口的绿豆汤就完成了。
    不过,咱们这里可不是真的要做药,只是借个喻,说明岐伯的意思——要用温和的方式,调和身体的不平衡。
    再聊聊脉象吧,岐伯说,子午年那会儿,因为热气太盛,人的脉象啊,就像是夏天的高公路,热得都“烫脚”
    了,脉搏跳动得又快又有力,就像是你在烈日下狂奔,心跳得像是要跳出胸膛一样。
    这时候,中医大夫一摸脉,心里就有数了:“嘿,这家伙,肯定是少阴不退位,得给他调理调理!”
    调理嘛,除了咱们前面说的针灸、食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生活习惯。
    比如,多喝水,少熬夜,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那些油腻腻、火辣辣的东西。
    就像是给身体来个“大扫除”
    ,把多余的热量都排出去,让身体回归到一个平衡、舒适的状态。
    岐伯又说道:“陛下,你知道吗?在丑年和未年啊,那天上的能量啊,多得都快溢出来了,结果呢,咱们的太阴脾神就像是个加班过度的员工,死活不肯下班,愣是在那儿加班加点地工作。”
    这话怎么讲呢?咱们知道,中医讲究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这丑未之年啊,湿气特别重,就像是老天爷开了个大澡堂子,雨水那个下啊,简直是“雨露均沾”
    ,到处都湿漉漉的。
    这湿气一多,咱们的太阴脾经就开始闹情绪了,它本该休息调整,却硬是被推着继续干活,你说这能不累嘛!
    岐伯接着说了:“这时候啊,咱们得给这脾神放个小长假,怎么放呢?针灸大法好!
    得找足太阴脾经的‘归宿穴’,也就是现代咱们说的‘太白穴’,给它来上一针,让它感受到来自人类智慧的温柔关怀。”
    说到这太白穴啊,它可是脾经上的大腕儿,位于脚内侧,大脚趾根儿那块儿骨头后下方凹陷里。
    想象一下,你晚上泡脚的时候,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用手指轻轻一按,哎哟,那叫一个酸爽,感觉整个脾胃都舒展开了,湿气仿佛随着这一按,嗖的一下就被排出去了!
    不过,光扎针还不行,岐伯要是知道咱们现代人这么懒,肯定得摇头。
    所以,咱们还得来点食疗小方子,双管齐下,效果杠杠的!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健脾祛湿汤”
    ,配方简单,材料好找,效果却是杠杠的!
    先,你需要准备:白术15克(差不多就是一小把),茯苓15克(想象成一块小肥皂大小),薏米3o克(一小碗),山药3o克(一根小山药),再加瘦肉或者排骨2oo克(差不多就是一块小牛排的大小)。
    做法嘛,级简单,先把肉焯水去腥,然后把所有材料一股脑儿扔进锅里,加水没过材料,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个一两个小时,炖到汤色奶白,香气四溢,这时候,你的鼻子怕是要被这香味勾得直流口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