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十一(第3页)
想象一下,你晚上泡脚的时候,轻轻揉揉这个穴位,就像是在给脾大人按摩,它一高兴,说不定就给你多分配点“气血红包”
呢!
不过,要是脾大人真的生气了,比如你因为加班熬夜、暴饮暴食把它惹毛了,那光靠按摩可能不够,这时候就得请出中医里的“方剂”
来帮忙了。
咱们来个简单的,比如“四君子汤”
。
这方子听起来就像四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专门来调解脾胃的小矛盾。
四君子汤怎么做呢?其实就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
换算成现代剂量,大概是:人参9克(想象成一小把),白术9克(想象成一小堆),茯苓9克(想象成一小片云朵),甘草6克(想象成一小撮糖)。
把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加水煮煮,就像是在煮一锅温柔的“和解茶”
。
喝下去之后,脾大人估计会抿着嘴笑:“嗯,这还差不多。”
当然啦,说到中医,脉象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脉象就像是脾大人给你写的秘密信,你得学会解读它。
比如,如果脾不太高兴,脉象可能会显得“濡缓”
,就像是细雨绵绵,软绵绵的,缺乏力量。
这时候,你就知道,得赶紧给脾大人送温暖了,要么是多吃点健脾的食物,要么是好好睡一觉,让脾大人也休息一下。
岐伯慢悠悠地说:“胃啊,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仓廪之官’,说白了就是吃货的仓库长官!
五味杂陈的食物,都得先经过它这一关,才能变成咱们身体的营养呢!”
嘿,你别说,岐伯这话还真形象。
胃就像是一个级大的储物间,啥酸甜苦辣咸,都得先在这儿登记入库,然后再按需分。
要是胃出了问题,那可真就成了“仓库大乱斗”
,各种食物在里头打架,咱们的身体可就遭殃了!
不过岐伯可不止说了这么一句,他还说:“可刺胃之源。”
哎呀,这可就厉害了!
在古代,针灸可是个大学问,岐伯这是要咱们通过针灸来调理胃啊!
那么,“胃之源”
在哪儿呢?在现代穴位里,咱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足三里”
。
足三里啊,那可是胃经的“大管家”
,按一按、灸一灸,胃里的那些小脾气就都得老老实实听话了。
想象一下,你对着足三里轻轻一按,就像是对胃说:“嘿,老兄,悠着点,别乱来!”
胃呢,也就乖乖听话了。
说到这针灸啊,岐伯那时候可没咱们现在这么方便,有各种各样的针具和艾灸条。
他们啊,得自己动手,用石头或者骨头磨出针来,再点燃艾草来灸。
这活儿,可真够费劲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体现了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毅力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