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也笑了:“那是自然,黄帝大大。
    中医嘛,本来就是一门既深奥又有趣的学问。
    咱们用幽默的方式来讲解,既能让人学到知识,又能让人开怀大笑,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啦,咱们在欢笑之余,也别忘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肝脉作为人体的重要脉象之一,它的变化确实能够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比如肝脉急可能预示着肝火旺盛、情绪易怒;肝脉缓则可能与脾胃功能不佳、水湿内停有关;肝脉大则可能暗示着体内有热毒、瘀血等病理因素;肝脉细则可能与阴虚火旺、气血不足有关;肝脉滑则可能与痰湿、湿热等病理产物有关;肝脉涩则可能与血瘀、气滞等病理变化有关。
    黄帝心血来潮,决定考考岐伯:“嘿,岐伯,咱们来聊聊脾脉的那些事儿吧!
    你说说,脾脉要是跳得急、跳得慢、跳得大、跳得小,还有滑不溜秋或者涩涩的,这都是啥病的预兆啊?”
    岐伯一听,眼睛一亮,心想:这黄帝今儿个是想玩点高难度的啊!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一场中医版的“脉象脱口秀”
    。
    “黄帝,你问得好啊!
    咱们先说这脾脉急的事儿。
    要是脾脉跳得跟兔子似的,那叫一个急啊,那可能就是‘瘈瘲’了。
    啥是‘瘈瘲’?说白了就是身体不受控制地抽搐,跟装了电动马达似的。
    要是稍微急点呢,那就是膈肌那儿出问题了,吃东西进去,还没尝到味儿呢,嗖的一下又原封不动地跑出来了,还附赠一口泡沫痰,那感觉,酸爽得很呐!”
    黄帝一听,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来:“岐伯,你这描述,简直是美食博主的反面教材啊!”
    岐伯也不含糊,接着往下说:“咱们再说说这脾脉缓的事儿。
    要是脾脉慢得像蜗牛爬,那就是痿厥了。
    啥是痿厥?就是手脚软绵绵的,使不上劲儿,跟被抽了筋的橡皮泥似的。
    要是稍微慢点呢,那就是风痿,四肢虽然动不了,但大脑还跟cpu频似的,转得飞快,心里头明镜似的,啥都知道,就是身体不给面子,你说气不气人?”
    黄帝点头表示赞同:“这脾脉还真是有个性,快慢都能搞出事儿来!”
    岐伯笑了笑,继续道:“咱们再来说说脾脉大的事儿。
    要是脾脉大得跟吹气球似的,那可要小心了,一不小心就能来个‘击仆’,也就是突然晕倒,跟演电视剧似的。
    要是稍微大点呢,那就是疝气了,肚子里像藏了个大气球,说不定还有脓血在肠胃外面溜达呢,那感觉,就跟肚子里装了个不定时炸弹似的,提心吊胆的!”
    黄帝听得目瞪口呆:“岐伯,你这比喻,简直是医学界的段子手啊!”
    岐伯谦虚地摆了摆手:“哪里哪里,咱们继续。
    要是脾脉小得跟针眼似的,那就是寒热交加了,一会儿冷得跟南极探险似的,一会儿热得跟沙漠烤串似的。
    要是稍微小点呢,那就是消瘅了,也就是身体日渐消瘦,跟减肥成功似的,但那可是病态的瘦啊,看着都心疼!”
    黄帝叹了口气:“这脾脉还真是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啊!”
    岐伯点了点头:“没错,咱们再来说说这脾脉滑的事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