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胫下陷脉”
    ,其实就是小腿肚子下面,胫骨内侧的“阴陵泉穴”
    ,祛湿排毒的一把好手。
    湿气重的朋友们,这里可是你们的福音哦!
    外踝后面?那不就是“昆仑穴”
    嘛,脚踝扭伤、腰痛腿痛的克星。
    爬山、跑步前,不妨先给这里预热一下,减少受伤风险。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
    ,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锁骨上方那块儿,如果按着硬硬的还疼,那就可能是“缺盆穴”
    附近不通了。
    灸一灸,疏通经络,呼吸都顺畅了。
    “膺中陷骨间”
    ,这不就是咱们的“膻中穴”
    嘛,位于两乳之间,心情郁闷、胸闷气短的时候,来这里“吐吐槽”
    ,心情立马好一半。
    手掌束骨下?那说的是“后溪穴”
    ,握拳时小拇指指尖对应的掌横纹末端。
    鼠标手、腱鞘炎的救星,经常敲键盘、玩手机的亲们,记得多揉揉这里哦。
    “齐下关元三寸”
    ,这不就是咱们的“气海穴”
    嘛,位于肚脐下大约四指宽的地方(不是三寸哈,为了好记咱这么说),温阳益气,补肾固精,男女都适用。
    “毛际动脉”
    指的是腹股沟附近的“气冲穴”
    ,艾灸这里对生殖系统有好处,还能缓解疝气痛。
    不过这里比较敏感,灸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哦。
    “膝下三寸分间”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足三里穴”
    了,强身健体、调理脾胃的万能穴。
    常灸这里,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足阳明跗上动脉”
    ,其实是脚背上的“冲阳穴”
    ,治疗胃寒胃痛有奇效。
    不过记得,灸的时候别烫着脚丫子了,毕竟咱们还要靠它走路呢!
    最后,“巅上一灸之”
    ,指的就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
    ,这可是提升阳气、醒脑开窍的宝藏穴位。
    工作学习累了,给这里来个小灸疗,瞬间精神抖擞,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古代,如果哪家的小狗不小心咬了人,咱们的老中医们可不会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了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