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城一直都很佩服几个人。
    那是几个沪上人。
    他们的出身和工作都很平凡。
    但硬是靠着自己几年不懈的努力奔走,综合优化房屋资源,经过十几次、甚至是二十多次倒腾后,给自家的小单间换成了二室一厅甚至更好的房子。
    过些年分房到户后,很多家庭因为上班距离、孩子读书、邻里关系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想换房的需求。
    这几位神人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说服,让每个环节上的家庭都让步一点点,不但解决了各家的换房的需求,还把交换过程中那些让步出来的“一点点”
    综合起来,落入自己的手中。
    张宏城效仿后贤,提前在七十年代初期干起了这种“买卖”
    。
    如今私人换房是不被允许的,但单位和单位之间却能“协调”
    。
    张宏城拉的这条单位换房链涉及到了三十二个单位。
    为了换到更合乎单位急需的房源,每家单位都多少做了一点让步。
    各单位办公室不太相信本地人的鬼话,但热心厚道的局外人张宏城却很得大家的信任。
    电线厂位于厂区五公里外的两排老平房吃亏一点换出去,“借到”
    距离电线厂不远的印刷厂的老宿舍的半个单元。
    电线厂的部分职工好几天都乐得睡不着。
    印刷厂也吃亏一点,换来公安局的一个小四合院当退休职工养老院。
    厂领导立即开会表扬了办公室。
    公安局的职工住的散,也吃一点亏,换来了七八间零散但靠近公安局的房间。
    局里打报告要房的差点互相怼起来。
    但局里很坚定,只有加入夜间巡逻和紧急分队的职工才能分配这些靠近局里的房子。
    这些零散的房子是“借”
    自附近的几家小单位。
    而这些小单位也都吃了一点亏,咬牙拿出两套单间来换了在食品厂周围临街的房子。
    因为这里可以改成门市部。
    没人知道到了这个环节时,张宏城的手里已经落下了一套小小的单间。
    食品厂看不上自己这些临街的小房子,一直想要个大一点的仓库,所以他们也愿意吃一点亏。
    七弯八拐下来,有三十一个单位都换到了自己急需的房源,而张宏城手里已经积累了足足七套小单间。
    只是这些单间都零散的分布在各处。
    于是,最后一家单位也让了一步,区邮政局需要这些分散的小单间。
    位于招待所不远的一间老邮局被“借给”
    了招待所。
    这里稍微改造一下,就是八套单间到手!
    五一节刚过不久的某一天,很多老百姓都在讨论一件事。
    好些单位的职工都在同一天搬家。
    真是奇了个怪的。
    李部长有些头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