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二(第6页)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可见,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不注意教育方式造成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感恩,知道自己也应该付出爱。
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爱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小孩子的情感极易受感染,而且模仿性很强。
言传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换句话说,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情别人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
比如,夫妻和睦、尊老爱幼、氛围和谐的家庭就容易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孩子;又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对孩子来说也都是最适用的教材。
让孩子感知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同情心和怜悯心是小孩子爱心的具体体现。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们母女俩在家里看一部有关红军长征时候的电视剧。
当她看到一名红军战士倒地后问我:“妈妈,叔叔怎么啦?”
我告诉她:“叔叔太饿,晕倒了!”
没有想到她一听这话,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赶快拿来她的饼干袋子对我说:“妈妈,快把我的小饼干给叔叔吃点儿吧!”
我从来没有见她哭得如此伤心,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我在感动之余,费了很多口舌,告诉她那位叔叔是在表演节目,不是真得饿晕了,好不容易才安抚住她。
第二,利用角色互换法和谈心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多年的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父母和孩子可以做互换角色的游戏,让孩子体验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
让当“家长”
的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时经常作的家务活,比如:扫地、洗衣服、择菜等;让孩子模仿平时父母照顾他(她)的样子来照顾父母,了解父母的辛劳。
平时,父母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比如:下班回到家,孩子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取拖鞋,爸爸妈妈就会很开心,很感动;相反,如果明知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却不理不睬只顾自己玩儿,爸爸妈妈就会很伤心。
又比如:妈妈病了,孩子给妈妈端水送药,妈妈要表达自己高兴和感动的心情……只要父母善于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随时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涌满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良好情感。
第三,借助于文艺作品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儿童读物及好的影视作品,引导孩子效仿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
第四,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小孩子一般都喜欢小动物。
有的时候,饲养小动物也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方式。
在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过程中,他(她)纯洁的爱心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了。
话题23:培养懂礼貌的孩子礼貌是反应人的素质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拉近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座桥梁。
懂礼貌的人容易让别人接受,容易获得友谊和自信,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有所作为的人。
所以,父母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应该首先从教育孩子学会同熟悉的人“打招呼”
开始。
一些基本的问候语虽然都很简单,但要让孩子养成习惯并主动说出来,有的时候并不太容易。
如果孩子主动使用文明用语称呼别人时,父母亲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她)知道懂礼貌的孩子是人人喜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