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些零散的木匠都是一些街坊邻里,彼此非常熟悉,做活儿的时候,他们会精心地为主家着想,充分地利用主家的木材,就连那些斜头巴脑的边角料也不会浪费掉;其次,主家只要在木匠师傅做工期间,给他们做上一些好饭菜加以热情款待就行了,至于工钱嘛,是可以随意给的,或者是私下协商着适当给一点就行了。
    总之,请他们来制作各种简单的木工活儿,比请木匠铺的师傅们制作要合算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木匠铺子里的那几位师傅的手艺,是任何零散木匠们都比不上的。
    所以无论是小镇上的,还是小镇周围村庄里的人家,倘若想打制一套娶媳妇用的精制衣柜、嫁闺女用的漂亮梳妆台,或者是一架尺寸要求严格、制作难度很大的耧车时,就必须得请木匠铺的师傅们来做了。
    因此间,尽管有庞大的“散兵游勇”
    散布在乡民中间,但木匠铺的生意却总是红红火火的。
    至于十字大街中心位置的几家饭铺、饼铺、日杂商店、耿家客栈,以及东街上的张家肉铺、西街上的董家油坊、南街上的几家织布作坊……倒也没有多少特别之处。
    可是小镇西边的那条四季流淌的小河,却是绝对不能不提的。
    这是因为,她不但是乡镇人们最大的骄傲,而且还串联起了镇上的几大美景呢。
    在这条四季不断流淌的小河上,修建有大小三座桥。
    其中最大的、也最像模像样的是用上好青石砌成的拱形大桥。
    该大桥直通小镇的西大街,据说建成已经上百年了,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这座拱形大桥的桥面相当宽阔,两挂四套大马车对过也绰绰有余。
    另外的两座则都是规模小得多的木架便桥,只能通过一挂大马车。
    两座小桥分别位于拱形大桥的南、北两侧,与大桥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里左右的样子。
    这条小河流出乡镇后逐渐往东南方向拐了个小小的弯,然后才一直往南流淌而去,而那座南便桥实际上就搭建在那个拐弯的地方。
    如果盛夏时节下暴雨,偶尔会将便桥冲毁。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乡民们就在洪水过后,再重新搭建便桥。
    此外,有人还会在河面较宽、河水较浅的地方,不远不近地一溜儿摆放一些较为平整的大石头,然后踩着这些俗称“踏石”
    的大石头过河。
    在小河的东侧,原本是有一条骡马大道的。
    由于南便桥在盛夏时节偶尔会被暴雨后的洪水冲毁,这多多少少让那些外乡来客感到有些不太方便。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干脆绕点儿路顺着小河的西边儿走了。
    老话说得好: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如此,那条骡马大道就不知不觉地从小河的东侧给转移到小河西侧去了。
    东侧的骡马大道冷清下来后,就不断地有野草疯长,几乎长满了整个路面。
    于是,那些原先就在路边上种地的乡民们,就把杂草铲除掉,把一部分路面也开垦成了土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作物。
    几年过后,原先的那条宽阔的骡马大道,就慢慢地变成一条小便道了。
    离小河西岸大约百多步远是一大片高地。
    高地上七高八低的,从来没有人耕种,只是自然生长着一些杂七杂八的小灌木和杂草什么的。
    高地上的土细细的、绵绵的、浅茶色,没有一点儿沙砾和碎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上好黏土。
    这样的土质虽然不利于农作物和高大乔木的生长,但却是烧窑的好材料。
    于是,有人就沿着河边一溜儿建起三个很大的砖瓦窑。
    砖瓦窑的师傅们手艺十分了得,方砖、长砖、通瓦、板瓦、猫头、兽头……都可以烧制出来,而且质量很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