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四一回 梦想发扬光大时 (第2页)
大戏台上灯火辉煌,乡民们愉快地排练土戏的时候,耿老爹总会拿上那把老二胡坐在乐器班子里边兴致勃勃地拉呀拉的。
大家都说:“耿老先生的二胡拉得越来越神了!”
有的时候,郭氏也会拉一把小板凳儿坐在一旁,张着没牙的嘴巴乐呵呵地看着大家排练。
时间在不经意间快乐地流失着……郭氏八十二岁那年中秋的次日,这位身体一直不错的老人在安然的午睡中无疾而终了。
耿老爹让儿女们将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一生的老伴儿埋葬在了东山上最高处的一块儿坡地上。
虽说耿家的祖坟也在东山上,但那个地方位置较低,视野不是很开阔。
耿老爹考虑再三,决定另择一块儿自己更喜欢的坟地。
事实上,早在老伴儿过世之前的前两年,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相当硬朗的耿老爹就亲自带着两个儿子选择好了这块儿非常满意的坟地。
当时,他站在那块儿坡地上对儿子们说:“这个地方最好啦!
你们看,前面不远处就是你们的爷爷和奶奶,俺可以站在后面永远守护他们。
还有哇,这里的地势高,不挡眼。
不是说‘站得高,望得远’嘛!
这以后哇,俺和你们的娘就可以永远观望咱们的‘三六九镇’,咱们的学堂、戏台,还有那些个稻田了!
俺俩可以在这里远远地望着我们的儿孙们,望着咱们镇子上一代又一代的人……”
简单操办完了老伴儿的后事之后,耿老爹就不再是只在自家的老宅院里与耿兰和尚武共进一日三餐了。
他有的时候会在溜达到小学堂听小学童们读书,看他们在院子里做游戏玩耍的时候,顺便在耿正和秀儿那里吃了午饭。
有的时候,又会在门前的水田边看上半天稻田之后,转悠到耿英和大壮那儿,和他们一起吃午饭。
董家成夫妇俩已经先后去世了,午饭是大壮和耿英做的。
当然,在小学堂里流连的时候,他也许会在小学堂放学后,随同耿直和王巧妞儿一起回家,吃王巧妞儿做的家乡饭。
巧妞儿真得很巧呢,她做得各种家乡饭菜很对耿老爹的口味儿。
这个时候,耿正兄弟姐妹四人各家的儿女们成家以后都各自修建宅院另立门户生活去了。
大家除了安心在学堂教书做事之外,家庭生活倒也非常规律清静和安逸。
只是耿老爹一开始随意在各家吃午饭的时候,曾经让耿兰和尚武很不适应。
爹倘若是去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家去吃午饭的时候倒还好说,大嫂和二嫂会在学堂放学时告诉耿兰或尚武一声,这样,他们在吃饭前就不必到处去寻找爹了。
可爹要是溜达去了姐姐家的话,这是连同在学堂里教书的姐姐也不知道的。
因此,吃饭前就只好到隔壁找了;要么就是姐夫跑过来告知一声。
这样的情况持续得时间长了,就连耿老爹自己也感觉有些麻烦,于是就自己决定让其形成了一个规律:兄弟姐妹四家从大到小轮流转,一天去一家吃中午饭。
如此一来,大家也就慢慢适应了。
耿兰和尚武私下里说:“爹老了,想在各家转一转呢!”
郭氏去世次年的深秋,大片的稻田里呈现出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一早起来,吃了简单的早饭之后,耿老爹按照惯例又去小学堂转悠去了。
那天的午饭,本来应该是在老宅院里同耿兰和尚武一起吃的。
但放学时,耿老爹却早早得就等在学堂的门口了。
看到耿兰和尚武一起走出来,老人家就笑着对他俩说:“今儿个的午饭,俺就在你们大哥这儿吃了,你们大嫂在做大杂烩菜新焖大米饭呢,爹闻着很香,就不走了。”
耿兰说:“行,那你就吃大嫂做的大杂烩菜新焖大米饭哇!
别说,俺今儿个还真没有泡上大米呢。”
尚武说:“爹,那你吃了饭以后,可要早点儿回来睡午觉啊!”
耿老爹答应着,高高兴兴地到大儿子家吃自己最喜欢的大杂烩菜新焖大米饭去了。
午后去学堂之前,耿兰和尚武悄悄看一看,耿老爹还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西厢房火炕上安静地午睡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