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唯一的办法是让女儿自己站起来维权。
    于是我对女儿说:“他以后若再欺负你,你就狠狠地揍他,把他打怕了,他以后就再也不敢欺负你啦!”
    这个办法果然非常有效,那个蛮不讲理的男生在尝到我女儿盛怒之下的一记硬拳之后,马上就变老实了,而女儿的坚决维权也给全班同学上了一堂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实践课。
    女儿告诉我,她那一记硬拳竟然赢得了教师里所有同学的热烈掌声!
    看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关键时刻,你得自己站起来!
    后来,那个“垃圾”
    男生不但再也没有无理欺负自己的同学们,而且还转变成了一个挺不错的孩子。
    在他的心里,也许很感谢我女儿那一记让他觉醒过来的硬拳呢!
    话题35: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是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情,还是让孩子做他(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中外教育观念的一大差别。
    中国的家庭往往倾向于前者,也就是说,我国的家长们特别喜欢为自己的孩子设计未来,让孩子为了实现父母亲为其设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但西方的家庭则注重后者,其父母亲是在随意的鼓励式和启发式养育中,任由孩子自由自在地发展,视孩子自己的兴趣与自然爱好,为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十分扼要地说明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他的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再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容易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潜力,使他们获得较大的成功。
    因此笔者认为,父母亲应该给孩子留出足够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依据孩子的特性给以恰当的引导,而不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在当前,我国的家长们特别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事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二之前的十多年间,不少家长们都在绞尽脑汁、不惜花大价钱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和竞赛班,甚至将一些教师请到自己家里,占用孩子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第二,高考结束后,家长们又开始忙着为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有一些家长在给孩子填报志愿时,甚至不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
    这也难怪,由于我国广大的高中毕业生们早已经习惯了由父母亲来给他们确定学习什么和如何发展,因此,好些人事实上也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上哪座大学和学什么专业。
    即使少数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往往拗不过自己的父母,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服从父母的安排,上父母亲为他们选择的学校,学父母亲认为最适合他们的专业。
    如此等等,父母亲填鸭式的教育理念,不但使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失却了太多的自由和快乐,而且还剥夺了他们的从小到大为自己做主的权利。
    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他们也许能以高分毕业,获得学位,但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之后,也往往缺乏创新研究的灵感。
    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国广大家长们的警觉,在世界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为了我们的祖国能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富于创新性的人才,请求你们给自己的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吧,让他们的思维有时间自由飞翔,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去学习、去发展吧!
    如果孩子的志向是将来要当一名外科医生,那么,父母亲就不要非逼着他去学习经济学;如果孩子立志长大之后要培育出各种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父母亲就不要非逼着他去学习冶金或机器制造……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但有一种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活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父母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也是一种对于人格本身的尊重。
    所以,父母亲不要以爱的名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一些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他们本来不太愿意,或根本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家长们要相信,孩子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的未来不一定比你们给他安排的差,而且甚至,或者说会更好!
    话题36:关于孩子良好情商的培养以往人们总是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现在心理学家们则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时候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有关“情商”
    的概念是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和耶鲁大学的彼得·萨洛维教授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直至1995年,时任《纽约时报》科学记者的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有关情商的研究与讨论,而丹尼尔·戈尔曼也因此被誉为“情商之父”
    。
    该书于1997年引入我国,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使之成为我国举国上下耳熟能详的一个新名词。
    按照汉语的意思,所谓的“情商”
    ,是指人的情绪情感智慧,又称为“情绪智商”
    或“情绪智力”
    ,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