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粗粮与梦想 李贺在艰苦岁月的逐梦旅程 (第4页)
分家到上脉后,开始几年家里没有余粮,吃的还是粗粮多。
来客人了,家里就会做浀调过面叶招待,而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才可以吃到一碗捞面条。
每一次做面叶,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揉着面团,那面团里的杂粮颗粒清晰可见,揉起来也格外费劲。
母亲精心地将面团擀成薄片,再切成细细的面叶,放入锅中煮熟。
那面叶在锅里翻滚着,仿佛也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李贺深知,每一粒粗粮都凝聚着家人的汗水与期望。
他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那昏暗的油灯,一边看着书本,一边在心中默念:唯有知识,方能破茧成蝶,改变命运。
那些艰辛岁月,如同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但也化作了他前行的动力,激励着他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努力奋斗。
村里流传着一则关于媳妇的捞面条趣闻:一碗面配三碗汤,寓意娶回娇娘共枕眠,这生动描绘了当时山上的生活图景。
在那个年代,捞面条是极为珍贵的食物,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或者招待贵客时才会出现。
所以,当人们说起“一碗面三碗汤,娶个娇娘到床上”
时,既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在艰苦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调侃。
在那个连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的时期,一碗捞面条,对多数人来说,已是奢侈的享受。
而这句俗语,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婚姻生活的朴素期待。
它让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寻得一丝欢乐,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铭记了那段艰难的历史。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幽默和自嘲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易。
田间劳作时,大家会互相调侃,分享着生活中的小趣事;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也会讲着笑话,笑声回荡在破旧的屋子里。
这种精神,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它让人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当时正式所谓高中设在王屋镇上,父亲早已调到高中工作。
记得,每个周末父亲回家来,在他的黑提包里总要装几个油炸馍。
起初,李贺和兄妹们误以为那是普通的面馍,觉得平淡无奇,不愿吃。
直到母亲笑着告诉他们那是油炸馍,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那油炸馍咬在嘴里,出“嘎吱嘎吱”
的声响,酥脆的口感让人陶醉,香气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父亲带回的油炸馍,虽不常得,却成了李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那酥脆的口感,仿佛是父爱的实体化,每一口都充满了父亲对他们深深的关爱,鼓舞着他勇往直前。
每当夜深人静,读书疲惫之时,李贺总会忆起那香脆的馍,一股力量便油然而生,坚定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这小小的油炸馍,成为了他心中的慰藉,支撑着他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个周末,对于李贺和兄妹们来说,总有美食值得期待。
那香喷喷的油炸馍,承载着父亲深沉的爱,如同苦涩日子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甜蜜。
李贺深知,这份温暖是他前行的动力,激励着他不断奋进,追逐梦想。
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他就会想起那油炸馍的味道,想起父亲的期望,于是又充满了斗志。
那金黄酥脆的馍香,仿佛穿越时空的界限,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引领着他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每咬一口,都是对未来的期许,对家人的感恩。
岁月虽苦,心中却甜,因有这份深沉的爱,李贺的脚步愈坚定,朝着梦想的光芒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从未停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