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敛情志——变得沉稳一些
《内经》对冬天的情志要求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到了冬天,我们的精神情志应该内敛一些,不要过分张扬和外向,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这正和夏日里调养精神的方法——“使华英成秀”截然相反。如何做到精神内敛呢?《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保持内心的恬淡、减少过多的欲望是精神能内守的前提。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养生活动来促进精神内守,如意守丹田,控制情志不要出现大的起伏,如大喜、大悲、大怒等等。
(三)适寒温——避风寒很重要
住房。在冬季要“去寒就温”,即躲避寒冷,多接近阳气、热气。自古以来,中国北方寒冷地带的住房,不仅均结构、质料致密,而且均是面南而立,即将门、窗均向南方开设。这样的房屋,一方面可以接受、容纳最多的阳光,另一方面,冬季寒风从北方而来,这样可以躲避寒冷的风邪的侵袭,可以理解为是聪明的古人“去寒就温”的一种生活方式。《诗经》中有“塞向谨户”之说法,在古文中,“向”本指向北的窗户。把朝北的窗户堵塞好,把门也封严,准备过冬。
穿衣。为了“去寒就温”,冬季穿衣也要注意保暖,最好把人体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而不要裸露肢体、肌肤。中国人的衣服在很长一个时期均是以长袍、斜襟为主,在周朝时“袍”尚只作为闲居时的衣着,到了战国时期,袍已成为朝见的礼服。这虽有些活动不方便,但实在有极好的保暖作用,比我们现在的西服、短裙等,更符合“养藏”的要求。
脚要暖。在寒冬尤其要注意脚的保暖。按照《内经》,人体很多疾病,如胸痹症、腰痛、腿痛、胃脘痛、腹泻、行经腹痛、月经不调、阳痿等,甚至是积证,即恶性肿瘤的产生,均是源自寒邪侵入人体,而寒邪为阴性邪气,侵入人体易于从足部开始,即“寒从脚生”,因此,做好足部保暖对防止疾病的产生极为关键。慈禧太后的养生秘诀中就有“头要凉,脚要暖”之语,意为平素枕头最好能选用清凉之物,如绿豆皮、荞麦皮,掺入野菊花等物填充,甚至在夏季可以枕玉枕头来清头部虚热,因为阳气主升,人体的阳热之气最容易向头部升发,而出现头晕头痛等肝阳上亢的表现。因此,保持头部清凉可以预防上部的很多疾病,如脑中风,风热目疾,耳部疼痛,咽痛等。而足部则相反,应时刻注意保暖,防止寒邪从足部侵入人体,在寒邪最甚的冬季,更要做好足部防寒保暖,包括冬季鞋底要适当增厚,因为鞋底厚则鞋的防寒性能好;可以高腰皮鞋或长筒皮靴;对于好生冻疮的人应及早穿棉鞋,有脚汗的人宜选用透气较好的棉鞋和棉线袜等。当然,如果人们经常在闲暇之时,去安静的晒晒太阳,对人体的阳气就更为利。
小话“负暄”
其实,所谓“负喧”,就是古代的日光浴疗法,是指在冬季通过背部晒太阳来补充人体阳气、驱寒却疾的方法。“负喧”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在古代备受重视,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均有相关记载。据战国时的《列子·杨朱》记载,宋国有个农夫常“自曝于日”,并对邻居宣称“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必有重赏”。这一典故引出了“献曝”作为献计于人的自谦词的使用。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负日诗》,其云“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对“负暄”后身体的美妙舒适进行了尽情的描述;宋代文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曝日》中言“晁端仁尚得冷疾,无药可治,唯日灸背乃愈”,认为“负暄”不仅可以养生防病,亦可以却疾。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拾遗·火部》言日光浴可“除湿止寒,辟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合而病去。”日光浴一法在文人学士中如此受青睐,其对养生保健、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四)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季禁防出汗过多
关于冬季养藏的要求,《内经》还提出“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是频繁之意;“夺”为耗损。导致阳气从皮表脱失的常见因素是汗出,因此,所有导致人易于大汗淋漓的行为我们都应避免,包括过度运动、桑拿、温泉等健身方法。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外,《素问·金匮真言论》是一篇专门谈人体与自然之气相通应的文章,这篇文章前边谈四季的多发病,之后总结说只要做到一条了这四季病都不容易发生,原文是“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者也。”这一条是“冬不按蹻”,按,是按摩;蹻,是导引、气功。强调冬天连按摩、导引之类的健身术都要减少,因为这样就会影响精气的闭藏。
我在某些地方养生讲座,下课后,课间经常有学生来跟我交流。有一个三八岁的女性,因为老公自己的企业做得特别好,不需要她工作了,她就想把自己身体保养得好好的,人漂漂亮亮就是自己的任务。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健身计划,就是一个星期去蒸一次桑拿。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做,结果蒸了半年之后,到了一二月份,月经就没有了,一直到现在,半年过去了,月经一次都不来。同时脸色变得蜡黄,上面色斑、痘疹全都出来了。《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什么意思?是冬天我们的精气如果很好的储存了,到了春天才没有那些什么温热病、传染病性疾病。我有一个大学女同学,上大学的时候是我们学校排球队的,一米七六的身高,长得非常壮,身体素质非常好,我们开学术会时聊天,她说《黄帝内经》的理论真是从临床中来的,我自己就亲自验证了。她说前年的时候,因觉得四十多了,应该加强锻炼了,就一到星期六就跑着爬一次山,坚持了一个冬天。结果到了春天,自己三天两头发烧,一个春天烧了七八次。后来再反过来看《内经》,就是《内经》强调的冬季要“养藏”这一条没有做好。
因此,重视动静结合、劳逸适中的《内经》的作者,主张在冬季要收敛动作,减少使人体精气发散的行为方式,以休止安逸为主,因为汗出时皮肤汗孔开启,与自然界在冬季“闭藏”的要求不吻合。从这一点来说,冬练三九、冬泳等观念,均与《内经》的冬季养生说存在一定的分歧,要慎行,不可过度。
(五)慎房事——房事要节制
在冬季要节制房事,根据《黄帝内经》提出的养藏的宗旨,冬季不仅阳气要收藏,精气亦应藏蓄,而减少房事是藏精的重要方法。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等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汉·刘向《五经通义》说:“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古人主张房事应“春一、夏二、秋一、冬无”,这说明古人充分认识到,冬季节制房事、固护阴精,对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意义。其实,就像累了要休息,困了要睡觉一样,人的性功能也需要在一年之中有一个休养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冬季。
(六)和饮食——宜食温热、黑色食物,增苦减咸
《内经》亦有“用寒远寒,食亦同法”的理论,即在饮食上,冬季要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温热性的食品,补益人体虚弱的阳气,因此,在冬季最好多食用辛温之品,如羊肉、牛肉、驴、鲜鱼等肉类,葱、姜、花椒、茴香、大枣等调料,以及萝卜、韭菜、桂圆、苹果等蔬菜水果等。但同时,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肌肤汗孔皆处于闭合的状态,补益阳气过盛,则容易导致阳郁于内,而出现火热内生的病症,因此,在饮食上,注意补阳与滋阴、顺气结合,是最合宜的饮食,故民间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的谚语,故冬季在食用补阳之品的同时,应多食用一些萝卜类通气的食品,并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味。
由于肾在五行属水,其色为黑,属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入肾,有益肾抗衰老的作用。尤其在冬天,更应该养肾。因此,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
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减却苦,秋月辛省便加酸,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各平安”的养生要诀,格外强调冬季少食咸味,宜食苦味。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咸味是入肾的,但冬天饮食咸味太过反易于伤肾,因咸味食品多为寒性,最易伤阳,而人体阳气之根在肾,肾阳被伤,则人体各个系统都会出现疾病。在《内经》就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认为过食咸味,会引起肾气、脾气与心气的受伤,这种损伤是多系统的,比其它五味中的任何一味太过来的损伤都大。少食咸味,首要的是要食盐减少摄入,饭菜以清淡为上,其次也要少吃或不吃海鲜类食品,因海味食物虽然鲜美,却多为咸寒之性,最易伤阳,毁人根本。而苦味是入心的,多为温性食品,可以养心阳、肾阳,故冬季无妨多食用一些苦味食物。
总之,《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影响下,重视顺应自然的养生内容,把根据四季的变化、昼夜的交替来生活起居视为健康长寿的前提与基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最后言“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即四时阴阳之气主宰着自然万物的生生死死,我们如果违逆了阴阳之气的变化,就会病灾丛生;只要顺应它,则身无疾病,懂得顺时养生之道,就可称之为“得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优质小说网【uztxt.com】第一时间更新《黄帝内经》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